保幼激素检测|茁彩生物
2025-03-24 42
保幼激素,又被称为返幼激素,常用简称JH。这种激素来源于昆虫的咽侧体,是一类在昆虫发育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的激素,主要负责维持昆虫幼虫的性状,并促进成虫的卵巢发育。
保幼激素最早是由B.J. Bergot等科学家于1980年发现的。目前,科学家们已从鳞翅目昆虫中分离出四种不同的保幼激素,分别命名为保幼激素0、保幼激素1、保幼激素2和保幼激素3。其中,保幼激素3(JH-Ⅲ)是最常见的一种,广泛应用于昆虫生物学和相关研究领域。
JH的生物合成
保幼激素(JH)是昆虫体内最重要的一类激素。这种激素是由位于脑部的一对分泌腺体——咽侧体(CA)合成并释放到血液中,属于倍半萜类化合物。目前已鉴定出7种天然存在的JH类型,分别为JH0、JHⅠ、JHⅡ、JHⅢ、4-methyl-JHⅠ、JHⅢ-bisepoxide及Methyl farnesoate,其中生理作用最为显著的是JHⅢ。
JH的合成过程主要是通过甲羟戊酸途径进行,整个合成流程可以概括为五个基本步骤:乙酰-COA转化为甲羟戊酸(mevalonic acid),接着是形成异戊烯醇焦磷酸(IPP),然后转化为法尼焦磷酸(FPP),再生成法尼酸(FA),最终合成出JHⅢ。值得注意的是,JH的合成过程与胆固醇及其衍生物(固醇类物质)的合成途径在FPP合成之前是完全相同的。然而,由于昆虫缺乏某些特定的酶(如鲨烯合成酶和羊毛脂固醇合成酶),在FPP合成后,昆虫不会继续合成固醇,而是沿着一条独特的路径合成JH。
在大多数昆虫中,法尼酸甲基转移酶(FA methyltransferase)在S-腺苷甲硫氨酸(SAM)的参与下,将甲基转移至法尼酸(FA),生成甲基法尼酯(MF)。然后,MF被甲基法尼酯环氧酶(MF epoxidase)转化为JH。在鳞翅目昆虫中,法尼酸首先通过法尼酸环氧酶(FA epoxidase)转化为保幼激素酸(JHA),随后JHA甲基转移酶(JHAMT)再将甲基转移到JHA上,从而生成JH。
JH的生理学作用
保幼激素在昆虫的生长和发育过程中具有极其重要的生理作用,尤其是在幼虫生长、蛹期的变态以及成虫的生殖活动中发挥关键作用。对于鳞翅目等大多数昆虫而言,JH能够有效阻止促变态激素(E)的作用,从而维持幼虫特征。此外,JH还能够调节大多数昆虫成虫的生殖功能,包括雌性昆虫的卵巢和雄性昆虫的附性腺的发育等。
(1)JH对幼虫生长与蛹期变态的调节
(2)在维持幼虫形态和特征方面,JH主要通过与促变态激素(E)的协同作用来实现。在鳞翅目昆虫的例子中,当JH存在时,E的分泌只能促使幼虫蜕皮,但不能引发蛹化。仅当幼虫达到终龄期且血淋巴中的JH含量逐渐降低至消失时,E的分泌才能引起蜕皮和蛹化。此时,即使再给予外源JH,也无法促使昆虫的形态逆转回幼虫状态。
(3)JH对成虫生殖的调节
(4)保幼激素在成虫的生殖过程中也是不可或缺的内分泌激素。与幼虫阶段的协同作用不同,在成虫阶段,JH发挥的是独立且直接的作用。它主要由雌性成虫的CA合成,以调节昆虫的生殖。而雄性附腺(MAG)中虽然也合成JH,但其功能不是调节,而是通过交配过程将JH转移到雌虫,进而刺激雌虫的CA合成并释放JH,这一过程促进了卵子的发育。
(5)JH对卵黄发生的调节
卵黄的发生是成虫生殖活动的核心,它直接影响着昆虫的繁殖能力,是JH调节生殖的主要靶标。卵黄的产生是由雌虫的脂肪体合成卵黄原蛋白(Vg),这些Vg随后释放到血淋巴中,经过Vg受体的调节和内吞作用,被卵母细胞选择性摄取。最终,Vg在卵母细胞内经过翻译后修饰,转化为Vn,并大量积累,成为卵细胞发育成熟的必要条件。
保幼激素含量测定方法主要有高效液相色谱法(HPLC),利用分配系数差异分离检测;气相色谱 - 质谱联用法(GC - MS),通过气相色谱分离与质谱分析鉴定含量;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(ELISA),基于抗原 - 抗体特异性结合原理进行定量检测。